原标题:北京城市副中心详细规划正式发布
右上:将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作为生产生活单元,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左: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
中下:“绿心环翠承古韵,一支塔影认通州。”
右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将实现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本报记者 陈雪柠
作为新时代的大国首都,如何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重大课题?如何完成治理“大城市病”的艰巨任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下,又将如何在更广阔的空间谋划未来?面对这些重大问题,北京又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1月4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共11条,是未来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总纲领、总指南,城市副中心控规文本共七章72条,是将来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具体要求。以规划为蓝图,,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建设成为新时代的精品城市,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北京篇章作出示范。
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
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在规划中,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定位用三个示范区生动概括:将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规划提出,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彰显人文魅力、富有城市活力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建设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公平普惠的宜居城市。
“紧紧围绕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规划提出要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说。
未来,这里将建设市级行政中心,构建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主副分明、运行高效的城市治理新格局;这里将建设国际化现代商务区,引导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企业总部入驻;这里将建设文化和旅游新窗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里将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与亦庄融合发展,与城市副中心三大主导功能互为支撑和依托。
打造“一带、一轴、多组团”空间结构
千年大运河北首、百里长安街东端,通州自古为京畿咽喉重镇,未来将形成长安街东延长线规整有序、端正大气的畿辅门户形象。
以“一带、一轴”作为城市基本骨架,城市副中心将构建水绿空间格局,将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作为生产生活单元,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在规划蓝图中,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
城市副中心将建设大尺度生态绿化,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让居民抬眼见绿荫、侧耳闻鸟鸣。同时营造自然宜人的滨水环境,让滨水空间回归居民生活。
“绿心环翠承古韵,一支塔影认通州”。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将得到充分展现。在“一河三城、一道多点”的整体保护格局下,蜿蜒而过的大运河,通州古城、路县故城、张家湾古镇三座古城,以及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将与现代城市文明相映成辉,蔚然成景。
京华风范、运河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这看似简单的16个字中描绘着城市副中心未来的城市风貌。
减量发展治理“大城市病”
蓝天难现、繁星无影、拥堵难行,“大城市病”不仅降低了市民的幸福感,也影响了首都功能的优化提升。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初衷,就是解决“大城市病”问题,进而让中心城区也变得更加宜居。
要治病,首先要减量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城市副中心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用地、建设规模。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以舒适宜居为标准,城市副中心人口密度控制在0.9万人/平方公里以内。同时,城市副中心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40%。约9平方公里的战略留白地区,为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预留空间。
城市副中心将按照“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小汽车”的次序分配街道空间,实现道路红线内人行道、自行车道和绿色空间比重大于50%。到2035年,新建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真正实现小街区、密路网。
规划把居民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将实现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基础教育设施千人用地面积达到2992平方米,城市副中心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力争达到7.7张。
规划提出,同步推进新城区建设与老城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为老城区复兴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
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带动作用,既意味着与拓展区共同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又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未来,通州区将形成城市副中心—亦庄新城(通州部分)—镇—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体系。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野下“一盘棋”谋划,城市副中心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城市副中心将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承担中试孵化、科技成果转化、高端制造、配套服务等外溢功能,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引导适宜产业向廊坊北三县地区转移,促进本地就业,实现职住均衡发展。
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与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多元共治,将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得更美好。
解读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十大关键词
本报记者 陈雪柠
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标志着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批复对城市副中心未来发展建设提出了系列要求,记者带您详解批复中的十个关键词。
一、新时代的精品城市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强调要把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新时代的精品城市。
对此,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解读,就是要通过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努力把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
精心规划方面,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突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严谨细致做好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
精致建设方面,更加注重滨水、街道、绿化等城市公共空间的精细化建设,提升建筑品质,建设新时代的精品力作,让城市经得起品味、耐得住细看。
精细管理方面,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化管理城市,尽快形成与城市副中心功能相匹配的城市治理体系。建立以家园为单元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网格化管理水平,实现街道办事处管理与家园规划建设的融合。
精准服务方面,结合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建设,因地制宜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就近满足居民的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需求,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以副辅主、主副共兴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要处理好和中心城区的关系,带动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向城市副中心疏解,同时更好加强对中心城区首都功能的服务保障,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
Copyright © 2002-2013 奇迹网页版私服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