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月15日讯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国民休闲与区域旅游发展》(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我国自然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多种类型,郊野休闲空间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规划,景区之间缺乏旅游绿道串联,一体化、可亲近的郊野休闲空间尚未形成。
《报告》显示,2018年,有关部门把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多种形式提出大力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鼓励弹性作息和错峰休假,避免集中休假的负面影响。随着落实带薪年休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政策逐步推进,我国城乡居民的休闲时间不断减少的趋势有所减缓,经济发展与居民带来休闲水平同步提升。
同时,新型城镇化逐步扭转“重生产、轻生活”的建设倾向,城市规划更加重视休闲游憩功能,加强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便捷生活服务圈,有利于完善城镇居民社区休闲空间。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发展正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和全民健身均等化,有助于缩小城乡休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差距。
根据《报告》,2018年我国居民的休闲活动更加“积极”,室内休闲比重有所下降,旅游等融合休闲、深度休闲比重有所上升。分区域看,供给侧改革优化了休闲环境,城市居民“积极”休闲比重进一步增加,享受休闲带来的综合福利功能。农村居民则仍然以“消极”休闲为主,休闲活动尚未充分发挥提高农村居民福利的积极功能,国家层面予以关注并逐步解决。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指出,我国休闲资源多头管理制约了统一休闲空间的形成。郊野休闲空间逐步发挥旅游休闲功能,但总体上可进入性不强。很多自然保护地“怕麻烦”直接一关了之,将游客拒之门外。我国自然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多种类型,郊野休闲空间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规划,景区之间缺乏旅游绿道串联,一体化、可亲近的郊野休闲空间尚未形成。
此外,休闲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尚存在一定程度错位。部分公共机构服务意识不强,管理方式滞后,现代科技应用不足,不能依据居民休闲需求特征及时调整开放时间、休闲产品、服务内容,供求存在不同程度的时空错位。很多地区的商业综合体、民营休闲项目、收费景区等门庭若市,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文化馆、旅游咨询中心等门可罗雀。大量公共服务投入并没有带来居民休闲水平的充分提升,老百姓没有获得感。
(伍策 林溪)
,Copyright © 2002-2013 奇迹网页版私服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