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圖這個“鎮館之寶”,曾驚心動魄逃難
國家圖書館向沁源縣捐贈的《趙城金藏》復制件
王箭在沁源縣水峪村西水峪溝內考察藏經窯洞。記者孫亮全攝
800多年前,山西一位民女斷臂募緣刻經。
幾十年后,我國第一部木刻漢文大藏經《開寶藏》復刻本《趙城金藏》終完工,如今已成為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
在《開寶藏》早已散佚殆盡的情況下,1933年,《趙城金藏》在山西趙城縣廣勝寺意外被發現,轟動一時。
“七七事變”后,如此稀世國寶引起了侵華日軍覬覦,一出“《趙城金藏》逃難記”被迫上演。
斷臂刻經
金代,山西潞州(長治)民女崔法珍發下宏願,要造刻大藏經。
為刻經,相傳她毅然斷臂募緣,感動了許多佛教信徒,紛紛捐資襄助。施主以村民為主體,“施錢、施樹、施騾、施布,傾其所有”,甚至“有破產鬻兒應之者”,勸募地區遍及晉南和秦西各州縣。
大約在金熙宗皇統九年(1149年)前后,在山西解州(運城西南)靜林山天寧寺組成了“開雕大藏經版會”,負責刻造。到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終於完工,歷時約30年。
《趙城金藏》刻成后,崔法珍於大定十八年(1178年)將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視,在聖安寺設壇為崔法珍授比丘尼戒。三年后,崔法珍又將經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因而被賜紫衣,並受封為“宏教大師”。后為趙城縣廣勝寺所請,刷印一部藏經,運回山西。
歷時約30年刻成的《趙城金藏》又是何物呢?
藏即大藏經。大藏經是佛教典籍匯編而成叢書的總名,是一部百科式的佛教全書,它既是佛書,也是涉及哲學、歷史、語言、文學、藝術、天文、歷算、醫藥、建筑等領域的包羅宏富的古籍,對中國和世界文化都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佛教的傳播,是伴隨著佛教典籍的譯介展開的,漢譯佛典絕大部分是在東漢到隋唐時期翻譯的。安世高、鳩摩羅什、玄奘、義淨等都是卓越的翻譯家。
隨著譯經和著述的大量增加,約在公元二世紀,即開始了漢譯佛經的收集和目錄整理。唐開元年間智昇編撰的《開元釋教錄》集其大成,首次將中國僧人的著作入藏流行,並創“千字文”各字為序的編次方法。
北宋開寶年間,我國第一部木刻漢文大藏經《開寶藏》在成都雕刻完畢。它以《開元釋教錄》入藏經目為底本,第一次採用千字文編次順序,起“天”字,終“英”字,共480帙、5048卷,卷軸式裝幀。
這部佛教大藏經,是一部龐大的叢書,一編便是數千大卷,數千萬言。宋、遼、金、元、明、清等各朝官方和民間均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進行大藏經的編輯和雕印。《開寶藏》是這些大藏經雕版的鼻祖。
截至目前,,各版大藏經中,留存的孤本已然不多了。《趙城金藏》是當今大藏善本中卷幀最多的,而且是世界上僅存的一部。
《趙城金藏》基本上是《開寶藏》的復刻本,並有部分是遼藏的復刻本與遼藏的坊刻本,裝幀也同是卷軸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它保留開寶蜀刻本的許多特點,在《開寶藏》早已散佚殆盡的情況下,還保存著數千卷開寶蜀本與遼藏的原貌,不論是在版本和校勘方面,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
20世紀80年代,任繼愈先生主持,組織百余位專家學者編纂的《中華大藏經》,就是以《趙城金藏》為底本進行的編輯整理。
(責編:陳露露、李敏軍)
Copyright © 2002-2013 奇迹网页版私服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