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新区总部大厦。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规划建设环高校创新圈 提升江北新区“新主城”能级
当今世界,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推进的背景下,创新驱动亦已成为南京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之一。近年来,为充分发挥高校创新源头作用、全面优化高校创新创业环境,上海、武汉、重庆等地均已掀起环高校创新圈规划建设热潮。江北新区拥有丰富优质的高校资源,且作为江苏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和南京市“新主城”,是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创新名城的先导区。利用政策先行先试的国家级新区平台优势与高校等创新资源密集的资源优势,整合区内优质高校资源,加快推进环高校创新圈建设,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是提升江北新区“新主城”能级的有效路径。
高校集聚为环高校创新圈建设提供强大“内核”
江北新区现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1所高等院校,又引进了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这些在新区直管区连绵带状布局,形成了在国内外城市中少见的高校集聚带。同时,江北新区与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挪威科技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校和研发机构形成战略合作,为环高校创新圈的建设提供了强大“内核”。
新区所处的江苏省,近年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大数据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上抢占了先机和蓄积了强有力的新动能。加上江北新区有国家高新区和化工园、软件园,以及智能制造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产业技术研创园、中央商务区、新区枢纽经济平台和若干大学科技园区,还有六合开发区、浦口开发区等多个产业与技术创新平台,这些平台与高校近在咫尺甚至比邻而居,具有携手合作的地利之便。
高质量编制环高校创新圈奇迹页游私服,打破校地围墙统筹配置空间资源
顺应新区各高校完善自身特色与优势学科建设、提升校区及周边创新创业与生活环境的意愿,并满足企业对高水平产学研合作需求,在“两落地一融合”等政府政策支撑下,新区应坚持规划先行原则,高质量编制环高校创新圈奇迹页游私服,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以及规划编制单位等各方间充分的业务交流与沟通,为创新圈提出战略性发展建议与空间布局引导策略,描摹未来蓝图。规划应通过对高校内部、周边及外围地区等层面创新空间现状特征的梳理,重点明确创新圈现存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总体发展目标与战略,并形成涵盖校区内部、校区周边及外围等多尺度层面的创新空间布局引导方案,统筹创新资源配置和实现校内外创新载体的联动以及高品质创新创业服务的共享等,以科学规划引领创新圈建设实践。
整合高校学科特色与优势,聚焦创新圈发展方向,搭建核心产业体系
新区目前汇集的高等院校各具鲜明学科特色,且部分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如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南信大大气科学、南工大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均是环高校创新圈打造的宝贵核心资源。新区应首先识别各高校学科特色与优势,并充分利用这些学科积累的深厚知识、人才与科研资源,以此奠定创新圈发展基石并明确特色指向。在此基础上,借鉴上海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从传统建筑规划设计逐步延伸至环保工程设计、软件设计、艺术传媒设计等,最终形成以“大设计”产业集群带动创新圈内产业多元发展的经验,紧跟当前行业发展新动态、新趋势,根据高校自身学科配置条件及外部发展环境等,立足高校优势学科进行关联产业延伸,以此构建环高校创新圈的核心产业体系。从江北新区高校及其周边基础条件分析,建议以环南信大和环南工大两个高校创新圈先行先试。目前条件最成熟的南信大,可依托其气象学优势学科,联动计算机与软件、电子信息工程等关联学科,构建创新圈具有特色的“大气象”产业体系等。
联动校区内外,培育“四区融合”新型创新空间模式
紧紧围绕核心产业体系,探索促进新区环高校创新圈产教互动的发展新形式以及存量空间资源有效合理利用的新模式。通过整合校区内部创新载体并激发空间活力,优化校区周边园区、社区、景区等资源配置与空间布局,培育校内外联动的“四区融合”创新空间,促进资源要素密切融合、校地企高度协同,进而催生学科链、产业链、服务链与生态链“四链联动”的发展格局。以校区—园区的联动,聚焦核心产业领域,构建创新成果转化体系;以校区—社区的互动,完善配套服务设施配置,打造优质创新服务环境;以校区—景区的交融,营造共享绿色环境,塑造品质创新空间。
联合高校企业政府三方,构建政产学研有机结合协同创新体系
斯坦福大学在当地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下,开创性地构建了与硅谷互动互利式的产学关系,形成了大学—企业—政府的“三螺旋”创新结构;美国麻省理工成立的全球产业联盟为其搭建了与全球1700余家创新型企业间产业转化的桥梁,在政府资金与政策的支持下构建了高效产学研合作体系……吸取国际先进发展经验,新区环高校创新圈应紧紧围绕核心产业体系,整合校内、校区周边以及更大范围的外围地区等各尺度范围内知识与产业创新资源,联合高校、企业、政府等主体,通过政府引导、校企合作等方式,构建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其中,高校凭借丰厚的知识资源积累与较高的科研实力,在创新圈中发挥创新源头作用;企业将技术与市场资源优势和高校人才与科研资源优势充分对接并结合,是知识创新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政府则为校企合作等做好宏观支持、间接辅助工作,以服务型角色推动创新生态发展。
完善高校周边配套创新载体与高品质服务设施配置
面向环高校创新圈未来吸聚的创新型企业与人才需求,针对现有高校普遍存在的周边创新硬件设施配置不齐问题,新区应完善配套创新载体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方面,为促进高校科研成果本地转化,打通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孵化、产业发展的通道,应完善高校周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及科技园、产业园区等创新载体配置,分别为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对应空间载体与精准化服务。另一方面,为满足校内师生、周边创新创业人群的工作与生活需要,还应完善校区周边科技金融设施、人才公寓等居住设施、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健身中心等文体休闲设施配置,并积极探索服务新业态,为创新人才营造精品化、个性化的服务环境。最终,真正使创新人才在创新圈内既能找到适宜的“本地创业就业空间”,又能就近享用“齐全且高质的服务设施”。
完善环高校创新圈发展政策支撑体系
Copyright © 2002-2013 奇迹网页版私服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