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库塔,也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等。与用于烧金银纸的金炉不同,字库塔是古人用来焚烧字纸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之一。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了。
南雄平林惜字塔(由南雄博物馆提供)
“字库塔”是什么东东?不但现在的城里人大多不认识,就连在字库塔附近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农大概也不清楚。
字库塔,也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等。与用于烧金银纸的金炉不同,字库塔是古人用来焚烧字纸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之一。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了。
字库塔北少南多。据说曾在新疆、河北省有发现,不过仅见于史料,并未留下遗迹。南方字库塔在四川、湖南、江西、贵州、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省都有发现,且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存留字库塔251座。单四川省就发现了190余座。广东省韶关2座、湛江3座(韶关乐昌户昌山惜字塔、南雄平林惜字塔。湛江徐闻南山镇欧阳宗祠敬字亭、南山镇塘家村敬字亭、锦和镇敬字亭)。
字库塔通常被建造在墟镇街口、书院寺庙之内、道路桥梁旁边,还有些大户人家建在自家院里。塔龛中多供奉仓颉、文昌、孔圣等神位,并配以相应的楹联、吉祥图案等,别致精巧。从外观看,字库塔具有不同风格与造型,大多采用六角柱体或八柱体,也有的建成简朴的四柱体。塔身通常有一小孔,或方,或圆或倒U形,字纸便从这里投入。塔顶及塔身装饰风格各异,大都雕梁画栋,特色突出;有的则非常古朴,青砖碧瓦,未加更多修饰。
古人为什么要将废弃的字纸放到专门修建的塔中焚烧呢?这可从中国民间惜字“火化成蝶”的美丽传说中找到因由。传说如果写了文字,字纸就必须焚烧,当每一个字被焚化成了片片纸灰时,会化作翩翩蝴蝶,飞到天上去,告知仓颉,人们没有乱用字,没有辜负他造字的原意。后人感谢仓颉造字,内心崇敬,进而发展出敬惜字纸的习俗。
旧时,读书人废弃的字纸是不能随意丢弃的,更不能有将之擦屁股之类的污秽举动,民间有种说法,糟蹋字纸会生疮害病、瞎眼睛,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等,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焚烧字纸时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还有专门的礼仪,并且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过去有些地方的老百姓还组织有“惜字会”,人们义务上街收集字纸,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庙宫观出资雇专人收集。所有用过的经史子集,磨损残破之后,均不得随意丢弃,要先将其供奉在字库塔内十年八载,然后择良辰吉日行礼祭奠之后,再点火焚化。
流沙河先生在其《故乡异人录》中讲:家有良田百亩的何老太爷患有眼疾,视物模糊,每日背着写有“敬惜字纸”的竹篓,提着铁柄火钳,,沿街拾字纸于篓中,再背到南街字库焚化,以此期盼能早日重见光明。这一景况,我们不难想象。
字库塔的兴起除了先人的文字崇拜外,还与科举考试的盛行分不开。古代百姓要想出仕升迁,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公务员”行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崇拜文化,尊重读书人,进而演变为对文字的崇拜就顺理成章了,字库塔作为相关的象征,因而受到顶礼膜拜,人们则以此祈求金榜题名。
广东省韶关平林惜字塔位于韶关南雄油山镇平林村西半公里处,建于河边台地桥旁。塔造型精巧,六角三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7.4米,保存较好。该惜字塔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据平林孔氏族谱载:北宋建隆三年,孔子后裔孔闰(进士)在家乡平林创办了南雄第一间书院“孔林书院”(早毁),使平林的耕读之风甚盛。到了明代,孔氏后裔孔伯道为继承先辈的勤奋耕读精神和教育后人要勤学知识,在书院旁建立惜字塔。塔砖部分打印“孔伯道”三字戳记,表明建塔时所用的砖是特别烧制的。1982年,惜字塔列为南雄县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2月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较重视读书的村民,也会带上上学的孩子,到惜字塔讲旧史,鼓励子女读书进取。
Copyright © 2002-2013 奇迹网页版私服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