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网页版私服

当前位置:主页 > 网页版木瓜奇迹 > 正文

彝果子网页版SF奇迹MU下山记(组图)

作者: 经典奇迹网页版 来源:www.53ART.org.cn 发布时间:2019-01-18

关键词: ┊阅读:次┊

左边是胖形果的漾濞核桃,右边为瘦形果的大姚薄皮核桃。

左边是胖形果的漾濞核桃,右边为瘦形果的大姚薄皮核桃。

云南省大姚县三台乡,80多岁的彝族老人杨又秀正在收集核桃果实,她的身后是正在打核桃的儿子。

云南省大姚县三台乡,80多岁的彝族老人杨又秀正在收集核桃果实,她的身后是正在打核桃的儿子。


  身体周刊记者 屠俊

  晨曦中,透过薄如纱衣的晨雾,远方的山峦如含羞的少女一般,隐隐约约映出轮廓,安详的“核桃之乡”云南大姚山区里,一种坚果被当地人称呼为“神果”,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的彝族人还赋予它另外一个亲切的称呼—“彝果子”。

  这里,因核桃而远近闻名,也因为这种坚果,原本贫困的山里人开始有了稳定的收入;核桃离开山区来到城镇,但有关核桃的故事却留在山里,网页私服奇迹MU,婚嫁、乡情,这里的故事围绕核桃展开,这就是大姚核桃生存的所在。

  彝族“神果”

  “山上下雨又起雾,满山满菁雾烟升,下雨刮风风再大,早也习惯这日子,风雨雾很美妙,太美,真好。”这是彝族歌唱自己家乡的民歌小调。在中国古老而富饶的广阔土地上,有一个叫做云南大姚的美丽地方,生活在大姚山区的彝族人民从小能歌善舞,他们喜欢用歌声表达情感、追忆历史、记录生活。

  云南省大姚县文化馆馆长白平告诉我们,在彝族的创世史诗、百科全书—《梅葛》中,彝族的“毕摩”(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口耳相传记载了在“宇宙洪荒、开天辟地、造人造物”时代,大姚就生长了核桃树,大姚的先民们把核桃奉为生命“神果”,而这就是如今中国著名的云南大姚核桃。

  “很久以前,彝族山区仅能种植土豆、玉米、荞麦等农作物,粮食不够吃,从树上掉落的核桃富含蛋白质和油脂、且易于储存,彝族人认为这是上天赐给他们得以果腹的一种神果,他们将这种果实称为‘彝果子’。”白平告诉我们,“现如今,核桃的价格越来越贵,对于山里人来说卖核桃果的收入逐渐成为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会发生很多与核桃有关的故事,而如今的彝剧也会取材于核桃与山里人的故事。”

  彝剧是产生于楚雄彝州的一个新兴的民族剧种,是彝族戏曲的一个剧种,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世纪50年代在彝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2012年大姚县林业局就曾经排演过一出彝剧,名叫《核桃寨的故事》,讲的就是在一个彝族姑娘出嫁的一天,村里的两个年轻小伙子阿火和阿牛要去村口砍一棵百年老核桃树,围绕核桃树归属产生争议。

  大姚县林业局产业办的丁娜向我们解释,现在大姚山区农户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核桃树,老树处于盛果期,产出是新树的好几倍,所以原本一些核桃老树的归属问题也会成为山里人发生矛盾的原因。

  丁娜告诉我们,现在的彝族人在丰收后,核桃如果卖了钱,当家的就会带着一家老小去大姚县城或者大理等城市吃没吃过的食物,看没见过的新鲜玩样儿,这成为山里人主要的消费,核桃让贫困的他们有机会走出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让他们知道了外面的世界。

  大姚人爱说核桃,唱核桃,演核桃,因为核桃是他们的骄傲,是他们值得信赖的“铁杆庄稼”,也正是大姚人对核桃的这份“情意”,才有了大姚人以核桃传情、用核桃象征美好爱情的习俗,而核桃树做嫁妆也逐渐成为大姚山区的一种民风民俗。

  核桃树做嫁妆

  大姚县林业局的司机李学文曾经下乡在彝族山区生活过一段日子,他告诉我们,彝族人家一到孩子的婚嫁年龄就开始分核桃树。城里的女儿结婚,父母会给女儿一笔压箱底的钱作为嫁妆,而山区乡镇嫁女儿一般都会以核桃树作为陪嫁,核桃树不仅成为山区女儿出嫁后的一笔生活来源,也象征着父母对女儿婚姻的祝福。

  婚嫁,在彝族有自己的风俗。白平告诉我们,较重视缘分相爱的青年男女通常会以唱彝族玛嫫诺小调、吹树叶、吹响蔑的方式互相传达爱慕之意,并通过“爬草楼”的方式试婚。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彝族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婚姻一旦确定,家庭随之建立,但是不举行结婚仪式,等生第一个小孩满月的时候,才正式宴请酒席,“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风俗。

  “今天我要上你的草楼,明天我要上你的草楼,天天都要上你的草楼,直到你爱我为止。”彝族男子会在自己心爱人的草楼下用彝语彝腔唱起情歌,歌声在大山里回荡、宛转悠扬、他们的爱情炙热直接,他们用歌声试探着小姑娘的心事;小伙子希望用从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乡音打开爱人的心房,爬上草楼。“我心爱的姑娘,喜欢、喜欢、真喜欢;爱你、爱你、真爱你,我心上的姑娘。”

  “我心里想的只有一个人,我心里面挂的只有一个人,小伙子。”小姑娘同样也会用彝歌对爱人唱出心事。

  “你想念的小伙子来到了,小姑娘,你想念的小伙子来到了,小姑娘。”

  “我们两个相互想念好喜欢,小伙子,我们两个相互挂念好喜欢,小伙子。”就在小姑娘草楼下的对唱中,小伙子和小姑娘一来一回互诉衷肠,爱情之火随之点燃。

  “我们两个相互想念,心里跳得慌,我们两个相互挂念,心里太开心;我们彼此都有你,非常快活,阿哩哩阿阿哩哩哩阿。”小伙子如能爬上小姑娘的草楼、一段美好姻缘就此结成。

  在我们到达三台乡的时候,彝族老人杨又秀正在捡拾儿子从树上打下来的核桃,我们向她求证彝族的婚俗文化,80岁的杨又秀告诉我们,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已经不兴爬“姑娘房”了。我们开玩笑说,那她和老先生是不是因为“姑娘房”结缘,老人显得有些害羞,但微微颔首,眼中却含有泪光,似乎在思念故去的亲人。如今老人和儿子、孙子生活在一起,丈夫和媳妇都相继离世。她家的核桃树就种在路边,而家离核桃树有20分钟的路程,核桃装满箩筐,杨又秀就该徒步将果子背回家中了。

  丁娜告诉我们,像桂花、三台等乡镇,由于离开县城比较近,汉化的程度已经较高,很多年轻人渐渐只讲汉话、云南话而不讲彝话,不过对于离开大姚县城更远的彝族村落,比如铁锁乡,95%以上都是彝族居住,即使有汉族人也是进去通婚,在那里大部分彝族人家还会保留原始的传统,他们住垛木房,他们有自己的婚嫁传统和生活习惯,他们更不愿意离开大山。

  丁娜说起自己周围发生的一个故事,同事下乡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山区片的姑娘,结婚的时候岳父就送了几棵核桃树、几头黑山羊给他们作为女儿的陪嫁。丁娜告诉我们,如今,坝区片的青年和山区片的青年结合已经越来越多,虽然爬“姑娘房”的风俗渐渐消失,但核桃树做嫁妆却越来越流行了起来。

  从大山到城市

  李学文告诉我们,每年到了核桃收获的季节,县里县外的大小厂商就会来到大姚山区问老乡们收核桃。彝族人长在山里、性格豪爽、喜好饮酒,他们一般不会把核桃卖给生人,想把大姚的核桃运下山,就必须先和他们交朋友,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他们喝上几顿酒。

  李学文说,现在将核桃运下山可简单多了,以前山里没有公路,老乡人背马驮几天才能把核桃运到山下。我们见识过大姚山区的盘山公路,有些路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行,两边都是悬崖,这被当地人称为“孟婆桥”,足以表现这些公路的凶险;但是,李学文说,五六年以前很多地方的路况比这还差,2000年以前大姚县很多地方基本还不通公路,车没办法开,以前坝区的人要去到三台等山区得走上三四天。在没有公路的年代,村民们只能用马或者骡子把核桃驮下山,收核桃的人则等在车能够到达的地方,两厢会和、进行交易,就这样山上的“彝果子”艰难地来到了山下。

  9月初,大姚广益发展有限公司的工厂已经开始大批量核桃加工,相对于农户的核桃加工工序,现代化工厂的清洗机设备把核桃外壳麻点中的杂质洗得更为干净,电脑控温设定的恒定温度使核桃的色泽更为均匀,经过一天一夜的烘烤,核桃干果便可出炉。

  核桃离开大山,城市里的人除了喜欢吃原味的晒干果肉,还喜欢让核桃带上其他的味道—椒盐、麻辣、五香各种调料让核桃变幻出不同风味。核桃榨油符合现代人的健康标准,核桃做成的核桃露则成为更为甜腻的饮料。

  大姚华盛饮料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丽华也是三台人,她说自己的亲人如今都还在三台山区,兄弟姐妹读完初中就没有继续读书回到了山里,只有她留在了县城,现在,每年一到了核桃成熟的季节,家里人都会将新鲜的核桃带来给张丽华吃。

  张丽华回忆,自己小的时候住在山区,那时候,村里人就会用核桃榨油,首先把麻籽或核桃,用传统的水碓或脚踩碓舂成细末状,把麻籽细末放入木甑里蒸熟后,装入麻布袋子里,放在榨油架板槽中心,根据油料的多少,用竹圈套在袋子上,把压油板放在袋子上,安放大小木塞后,在榨油架前侧有一个缺口处,放一个小盆备装油,左右各站一个人手持大木榔头,敲打木塞,瞬间就嗞嗞作响流淌出清凉的核桃油。

  如今,核桃油的营养和价格被认为可以和橄榄油比肩。张丽华说除了核桃油,自己家里还会将核桃用石磨磨成浆汁,这就是核桃露的原型,浆汁加上些蜂蜜,既香又甜,这就是儿时自己最爱的家乡味道。

  彩云之南核桃之乡的探访即将结束,我们登上了回程的飞机,在飞机餐的餐盒上我偶然看到了一首家乡上海的民谣:


  笃笃笃,卖糖粥。

  三斤葡萄四斤壳

  吃侬肉,还侬壳

  张家老伯伯,问弄讨只小花狗。

  在上海的方言中,“核”的发音与方言中的“活”相近;同时,上海方言中“大”与“杜”相近,所以“大核桃”读出来的音接近于“大葡萄”,童谣口口相传,也许就把“核桃”误传成了“葡萄”。

  我们小时候误以为这个“葡萄”是葡萄的意思了,心里纳闷为什么“葡萄”会有这么多斤壳,长大后才知道民谣里的“葡萄”肯定不是葡萄,它从山里来,带着山里的味道。

加入收藏 查看评论复制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