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网页版私服

当前位置:主页 > 1.03H复古奇迹页游 > 正文

公共空间︱“活的奇迹网页私服景观”:滨江空间与日常生活(3)

作者: 经典奇迹网页版 来源:www.53ART.org.cn 发布时间:2019-02-08

关键词: ┊阅读:次┊

公共空间︱“活的奇迹网页私服景观”:滨江空间与日常生活

滨江步道周边商业设施分类情况 朱恬骅 图
因此,目前滨江空间所暴露出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有效的公共空间供给不足,而市民游客对此的需求强烈。在单纯的空间建设之外,滨江空间还要产生出适合于它的“公共性”来。
考虑到目前滨江空间热点集中、冷热差异较大,距居民区仍有一定路程,而又不可能无限制扩张的现状,通过向既有的商业设施等延伸滨江的概念,提升空间的利用效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减和黄浦江的认知距离。例如,一些商业、办公建筑的底层可否开放通道作用?当消费性场所用高度换取滨江的感受,非消费性的公共场所是否也可以向纵深发展,运用好既有建筑的各类空间资源?

公共空间︱“活的奇迹网页私服景观”:滨江空间与日常生活

滨江步道与邻近地铁站直线距离分布 朱恬骅 图
此外,增加公共空间供给不等于简单增加面积,让滨江空间成为某种新的“广场”。设计者在积极引入西方经验营造公共空间时,也应当对中国历史中的空间传统投以必要的重视,并使之现代化。
在中国古代,宽阔的空间场域大都作为皇权乃至自然神权的标志,是统治阶层进行祭祀、政治集会、阅兵的地点。《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样的格局中,城市市民公共活动的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其拥挤繁忙也和政治中心拥有的宽阔空间形成对比。
可以说,正是那种适宜于行人、适宜于停留的空间布局塑造了它的繁华,让它留得住“人间烟火”。相反,广场以其富于外来文化色彩的“纪念碑性”,对日常性产生了极大的压制,阻止了微观的日常生活。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性”,在中国古典城市构造中发生的主要场域,存在于街道、集市,存在于“阡陌纵横”之中。因而中国人对公共空间的理解,与“广场”还是有所差异的。毕竟,只有当人们能够从滨水空间自如、自在地进入到城市的日常生活,真正共同享有了城市公共空间构筑的成果,和在此之上城市生活的经验,一种新型滨水公共空间的格局、一种城市中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得以完成。
参考文献
[1]包亚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王卓尔:《回到浦江——对滨江慢行系统及开放性的思考》,时代建筑,2017(4),第36–43页。
[3]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Donald Nicholson-Smith. Malden, Mass.: Wiley-Blackwell,1992.
[4]Potteiger M., Purinton J.: Landscape narratives: Design practices for telling stories. John Wiley & Sons, 1998.

加入收藏 查看评论复制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