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网页版私服

当前位置:主页 > 1.03H复古奇迹页游 > 正文

你戒不掉的瘾,成了别人的创业计划

作者: 经典奇迹网页版 来源:www.53ART.org.cn 发布时间:2019-12-23

关键词: ┊阅读:次┊

岁末年初,朋友圈中的各式flag开始雨后春笋一样立了起来:减肥和戒烟戒酒占了这里面最大的篇幅。

而flag倒掉的原因也非常相似——烟酒伤身但禁不住朋友“引诱”、层出不穷的奶茶甜品蚕食着人们的减肥意志力、熬夜工作需要补充能量等等。

现代人面对的诱惑实在太多,能让人分分钟上瘾的东西无处不在。当身体亮起各种红灯,一心想戒掉的时候,人们才会发觉“欲罢不能”的真正含义。

为什么人会对一些东西上瘾?如果说致瘾物本该被限制在商店的某个小档口,那么依靠糖、酒精、咖啡因和尼古丁赚钱的公司们,又是如何一步步侵蚀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的?

被推上审判台的糖

被称为“合法毒品”的糖,正被越来越多地送上审判台。目前,全球约有30个国家、地区颁布了相应的“糖税”法案。

10月10日,新加坡全面禁止高糖饮料广告在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大众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一些饮料会被打上“不健康”的标识,以此来限制消费者接触不健康的饮料,引导国民作出健康的饮食选择,,新加坡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禁止高糖不健康饮料广告的国家。

在此之前,墨西哥在2014年宣布以1升1比索的比例对碳酸饮料征税;2018年,英国也开始征收糖税——100毫升中含糖量超过8克的饮料,将额外被征收24便士(折合人民币2.2元);斯里兰卡总统也在演讲中公开抨击过雀巢饮品含糖量严重超标。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高糖的危害,但认识到并不意味着人们就能够迅速减少糖的摄入,因为糖本身就是高致瘾物质。和酒瘾、烟瘾一样,不少现代人也已经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糖的依赖,无法戒除并形成重复消费的习惯。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甜”是一种与幸福紧密相关的记忆。

“小时候甜味的来源是一年只能吃一次的白糖和小麦脱皮做的麦芽糖,没有零食吃。糖是稀缺物,县城里只有一家店买白糖,曾经被用来当做走亲访友送的礼品。”在1994年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陈曼的回忆里,甜味不仅与伤害身体关系不大,而且还十分稀缺。

上个世纪乃至21世纪初,一些欠发达地区糖的供应都比较有限,根本不存在摄入过量的糖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相反,每年少数几次吃糖的经历,足够给人留下快乐的回忆。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制糖产能的提升,糖也不再仅仅是留存在记忆中的甘美。它变得更加触手可得了。除了日常烹饪需要加入的白砂糖、绵白糖,超市和小卖部中的各类零食也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成为了糖摄入的重要来源。

从1980年到2018年,中国人均每年的糖消费量已经从4公斤增长至20公斤。与此同时,我国肥胖率也呈现出增长趋势。

最近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一项报告显示,在2004-2014年间,中国的成年人普遍肥胖率增长两倍,腹型肥胖率也增长了近一半。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亦有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15岁以上的肥胖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尽管这个数字还不能和欧美国家相提并论,但也已经远高于其他亚洲国家。

在过往的印象中,甜食只是逢年过节的时令产品、一日三餐外的补充。但在近些年,城市中的“网红美食”轮番火热,其中又以奶茶类饮品最为吸睛。一些头部品牌甚至拥有了频繁复购的狂热粉丝,长期排队购买。

对有些人而言,奶茶已经不只是逛街时随手买上一杯的饮料,而是真的成了“续命水”——超过了饮品的概念,升华到一种“必需品”的范畴。

“非常喜欢喝奶茶,上班敲代码的时候没事嘬一口,下班回家玩lol的时候没事嘬一口,感觉奶茶已经成为我做眼前事的助力剂一样了,在家甚至因为想喝零食店里的奶茶(没法外卖)抄起电动车自行车就过去买了。”

“我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喝了,到现在有十几年了,基本都是每天一杯,有时候每天两杯。也是知道奶茶的害处,但是控制不住去买。有时候喝了两口就喝不下了。”

12月5日,奈雪的茶发布的《2019新式茶饮消费白皮书》显示,新式茶饮消费者月购茶数量较多,5-14杯的区间达到83%,1%的用户月消费杯数在15杯以上,93%的用户一周会多次购买新式茶饮。

在这1500名受访者中,有超过72%用户月茶饮消费在200元以上。但喝下足够多糖分和咖啡因之后,受到影响的绝非只有钱包。

人类为何会对致瘾物痴迷

哲学家休谟曾说过:“人的身体是一台非常复杂的机器,以至于在我们看来,其运行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

人们对甜味的热与生俱来。在人类的味觉细胞中有很多甜味受体,甜味会刺激大脑释放出让人们感觉到快感和兴奋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忍不住再多吃一口,乃至停不下来。对于糖的上瘾症状,正是来源于此。

最早对成瘾性消费进行研究的是Becker&Murphy(1988)提出的理性成瘾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时间偏好一致的前提下,消费者进行成瘾性消费是在对这种消费所带来的“快感”和“风险”进行权衡之后,做出的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选择,即消费者在形成上瘾反应时,仍然是有理智的选择的。

成瘾性可以简单分为物质成瘾和非物质成瘾。物质成瘾指的是通过物质作用,经一系列的生物化学过程,在大脑中产生快乐吗啡,与食物、药物相关的,主要是物质成瘾;

非物质成瘾则是通过某种行为作用使人产生巨大的满足感,虚幻的成就和贪婪的满足同样可以在大脑中产生快乐吗啡,诸如满足虚幻成就的网瘾和满足贪婪欲望的消费等等,都属于非物质成瘾范畴。

病理学者诺拉沃尔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无论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成瘾性行为,大脑激发的都是同样的感受快乐的化学过程,都会释放多巴胺。

从大脑机能的角度来看,成瘾行为会对大脑进行化学刺激,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对自身的这种化学反应上瘾。

长此以往,成瘾行为就会使人们便会形成一种心理习惯——一旦接触不到致瘾物,便会产生饥饿、口渴、情绪烦躁、心情欠佳、生理疼痛、渴望等生理或心理现象。

如果说非物质成瘾还有“改过自新”的机会,那么物质成瘾对身体健康造成的伤害则往往是不可逆的,其危害明显更大——烟草烟雾中含有数千种有害物质,其中已被科学论证可致癌的有 69 种。重度吸烟者得肺癌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 5.7 倍。不止是肺癌,30% 的癌症都与吸烟相关;

酒精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明确划分至 1 类致癌物中。研究数据显示每 18 个癌症里,就有 一个是喝酒喝出来的。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肝癌……都与酒精有密切相关;

藏匿于各种奶茶甜品零食中的糖,所带的危害不比香烟酒精少——摄入过多的糖,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的发生率都会增加。更重要的是,糖的摄入人群更广、摄入量的积累更大。

加入收藏 查看评论复制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