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少媒体也报道了学校周边“香烟型糖果”对儿童的侵害。一些学校周边的小卖部向儿童出售形状为香烟的糖果,其包装盒和香烟盒及其近似,里面所装的糖果中,“滤嘴”和“烟头”都和真正的香烟一模一样,只卖五角钱。
外观类似香烟的糖果,来源:厦门晚报
好奇心和模仿能力都很强烈的儿童遇到这样的零食后,先是被其中大量的糖分所吸引,长期下去还有可能染上吸烟的不良习惯。
2015年,我国新广告法明确规定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户外发布烟草广告,同时禁止利用其他商品或者服务的公益广告宣传烟草制品名称、商标包装、装潢以及类似内容。
那在此之前的香烟包装和宣传语都是怎样的呢?“尽显尊贵唯我中华”,“传递价值,成就你我”,“青山绿水,碧玉成溪”。各地香烟品牌都在强调的文化气息
个别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中,香烟更是与“国学”、“文化”、“名流”联系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吸烟者的身份认同,消磨着戒烟动力,甚至使人对香烟品牌产生好感,忽略了其对身体的伤害作用。
在美剧《广告狂人》中,男主唐·德雷柏这样描述广告的作用:“广告的存在倚赖一件事:快乐。什么是快乐?快乐是新车散发出的味道、是无所畏惧的自由、是路边的一块广告牌,这块广告牌让你尖叫,并让你确信:做什么都是没有问题的。”
而唐·德雷柏为其客户好彩牌(LUCKY STRIKE)香烟想出的文案“Its toasted.(双关语:这是被烘烤/祝福过的)”也同样验证了这个思路。
美剧《广告狂人》中无处不在的吸烟画面,来源:豆瓣
一句同样类似的话也说道:“品牌不上瘾,上瘾的是快乐。”
对某种物质开始上瘾,那么这很可能是物质+心理的双重作用——先是在食物中放入过量致瘾物制造大脑高潮;接下来,又通过购物环境打造、广告宣传放大致瘾产品所带来的快乐体验,乃至形成宗教般的狂热。
你的身体本来并不需要、乃至痛恨这些物质,但大脑却在不停呼唤着“我要”。
除了束手无策,还能怎么办?
如果消费者能够意识到上瘾商品危害的话,就有机会远离被动等待被操纵的境遇。想要开始健康的生活方式,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在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日渐高发的状况下,健康的呼唤声也随之而来。
例如面对国家的饮食“三减(减油、减糖、减盐)”倡议,知名营养专家范志红曾科普过:“减油、减糖、减盐是健康生活的必须。减油不是一点油不沾,顿顿白煮菜;减盐也可以吃5-6克盐,出汗多时还可以增加;减糖只是指添加糖,不包括水果、水果干、牛奶等天然食物中存在的糖分。”
去年9月,麦当劳美国在官网上宣布,包括巨无霸在内的7 款经典的汉堡将完全脱离人工添加剂,防腐剂、人造香料和人工色素;
麦当劳产品,来源:Unsplash
雀巢在2000年—2013年间已经将产品中蔗糖含量已经减少32%并计划在2017—2020年间,再减少至少5%的糖;
可口可乐率先在新西兰推出了100%甜菊糖可乐,喜力也推出了无酒精啤酒,宣称要让人们远离葡萄酒、烈酒和含酒精气泡水。
面对商业的力量和与生俱来的本能,个人意志的力量或许太过渺小。但能够了解到成瘾消费背后的生理机制,以及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被诱导着吃下更多的不健康物质,已经是一种进步。
不管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方式,几乎没有人会希望自己是一个消极而缺乏意志力的人。而自我期望的实现往往需要“延迟满足”能力——这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去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自我控制的能力。
为了拥有健康的身体、匀称的体型而选择健康的饮食,本质上也是一种延迟满足。在食物的诱惑面前保持自控并不容易。商家们利用这一点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而知道了真相的消费者更应该想一想,在这个过程里,自己究竟是怎样的角色。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Copyright © 2002-2013 奇迹网页版私服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