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网页版私服

当前位置:主页 > 风之恋网页奇迹 > 正文

浏阳现存轻变SF奇迹三座清代惜字塔

作者: 经典奇迹网页版 来源:www.53ART.org.cn 发布时间:2020-11-12

关键词: ┊阅读:次┊

    古代写文字纸张不能随意丢弃,要送塔炉焚化

 

    浏阳日报记者沈阿玲

 

    近日,一篇名为“寻访浏阳古村落、古建筑——大围山镇惜字炉”的微信在本地朋友圈中流传,微信中提到的惜字炉,引发了不少人对惜字这一古代文化现象的关注。古人惜字,写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践踏,要送惜字炉焚化。惜字炉,别称“化字炉”,大多建成几层宝塔状,因此又称惜字塔。据有关史料记载,这一风俗在宋、元之际已流行,明、清时达到鼎盛。

 

    而从我市目前发现的现存的三座清代惜字塔来看,爱惜字纸、敬重知识的风气曾盛行于浏阳。期间,还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144岁的古老惜字塔

 

    社港镇周洛村下蔡组,群山环抱,多股溪水汇聚于水口桥。一座惜字塔立于桥头,坐拥青山绿水。

 

    石塔共五层,底部是两层的正方体实心塔基,上方建三层多边形塔身。塔身底层由八根石柱支撑,柱子之间嵌青石板,南向一块青石板上横向右起刻“惜字亭”,两旁石柱上的对联字迹已模糊。上面两层均是六根石柱撑起,每一层都有角饰石盖覆顶,最上面安置了一个石葫芦。

 

    “这座塔建于清代同治十年(1871),至今已有144年,被列入了浏阳市不可移动文物。”在该塔的文物保护员傅一平的指引下,记者看到塔基上层东、西两侧各有一块石碑。东侧石碑保存完好,刻着桥梁的修建经过及捐资者名单,,碑文落款“咸丰十一年辛酉岁仲夏月中浣之十月未时立”。西侧石碑已出现数条裂缝,依稀可见“仓颉之功”等字眼。“西边这块石碑上刻有惜字塔修建时间,可惜现在看不太清了。”

 

    “塔总高约8米,主体是花岗岩石料。写了字的纸张就是从这放进去的。”傅一平指着塔身石柱内焚烧炉上的门洞说道。被柱子围住的焚烧炉由四面石板砌成,上面刻了松树的图案。而仔细一看,柱子之间的每一块青石板上都有篆刻花纹,系带书卷、麒麟、蝙蝠……塔靠着桥,跟对面的水口庙隔河相望。

 

    在周洛流传的修建故事

 

    关于这惜字塔的具体来历,暂未找到相关史籍记录。但在附近的村民间,流传着蔡、郭两家带头修惜字塔,又因惜字塔反目成仇的故事。

 

    “蔡家和郭家都是我们当地比较大的家族,两家本是亲家。”傅一平笑说起他听来的轶事。两家人带领村民修了这座惜字塔后不久,蔡家出了一名叫蔡可仁的秀才,附近陈家也出了一名叫陈可仁的秀才,郭家子弟却迟迟无人考中。“郭家人认为,修建惜字塔时蔡家人顾及成本,控制塔高,导致位置比较远的郭家屋场看不见惜字塔,因而出不了文化人。”由此,蔡、郭两家结怨,甚至发誓不再联姻。

 

    “你看,这塔是按照笔的形状造的。”村民蔡洪洲说,至今,当地的村民们还相信着,惜字塔有着赋予书生灵气的神奇作用。时过境迁,一方面由于建造得牢固,一方面由于周围人们的爱护,惜字塔保存得比较完好。“几年前被一辆车子意外撞到塔基,最上面一层出现裂缝,我们马上修好了。”

 

    “我小时候见过这里有人烧字纸。”76岁的村民罗高才告诉记者,以前,塔顶的各角都悬挂着一个铜铃,有风吹过,清脆作响。而一条泥巴小路自惜字塔前而过,不远就到周洛小学。老人家有点感慨:咸丰年间修的水口桥已经没有了,老的水口庙拆了在重修,路改了道,周洛小学也搬迁了,惜字炉还在,袅袅青烟却不复再见。

 

    相关新闻

 

    大围山镇现存两座惜字塔

 

    据大围山镇政府提供的资料,泥屋村安洲组也有一座惜字炉,名安洲惜字炉,现为县级保护文物。这座六边形三层内容塔式形制的石质建筑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炉高4.13米,坐西向东。一层北向开一方形进风口,前向开一顶门洞(纸张投入口),门洞北侧嵌惜字炉建设捐资者名录及修建时间。每层都覆盖六边形石盖,塔身三级在石盖上竖立折角石柱,柱间青石板上阴刻禽鸟、走兽、花卉与吉祥图案,最上一层有葫芦定顶。

 

    大围山镇的另一座惜字炉位于长鳌江村河口组的长鳌江桥边,高3.6米,麻石砌成。据推测,其建造时间与长鳌江桥差不多同时。大围山镇政府现存资料显示,当地村民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在木桥旧址建成一座麻石砌筑的单孔石桥,长鳌江桥长12.7米,宽6米,高9米,石栏高1.12米,桥(东西)两侧栏内内壁嵌四块桥铭记牌,桥东西两岸的路面由小青石垒砌而成。长鳌江桥是长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桥西基南侧的惜字炉在其保护范围内。

加入收藏 查看评论复制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