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网页版私服

当前位置:主页 > 风之恋网页奇迹 > 正文

【冰点】:轻变奇迹MU私服博友玩出的历史拼图

作者: 经典奇迹网页版 来源:www.53ART.org.cn 发布时间:2020-11-12

关键词: ┊阅读:次┊

    

这是一组来自旧上海的老底片,其中4×5干版页片和6×6的120胶卷底片,分别约占80%和20%。它们纷乱地插在印有“英明照相馆”的棕黄色牛皮纸袋里。

照片中的人物或穿西服洋装,或着长衫旗袍,出入于洋房、花园、网球场和高级餐厅,显然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底片中的孙中山奉安大典和航空队镜头,似乎又昭示着这个家庭与政治的特殊关系。

然而照片中的主人公是谁?具体拍摄于哪个年代?他们在做什么?为何曾经如此显赫,却没在历史上留下一丝痕迹?他们有后人吗?后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刘钢把900多张老底片摊满了桌子。一张一张看过去,忍不住轻轻摇了摇头。他叹口气,自己嘟囔起来:怎么仅仅数十年功夫,这些谜底便被雨打风吹去了?嗨,恐怕再也无从知晓了!

    以3万元的价码买断了全部老底片

今年3月底的一天傍晚,刘钢吃完晚饭,漫不经心地打开电脑,登录到一个叫“孔夫子”的网站。这是一个活跃的收藏平台,刘钢习惯于每天上去兜一圈。

这个留平头、戴眼镜的42岁的北京汉子,平时总是一条牛仔裤、一件T恤衫,说话带着原汁原味的京腔。他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下海办公司,,先后做过通讯、零售等各种生意,尽管项目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最大的爱好始终没变——摄影和收藏。

刚瞥了一眼,刘钢便被一个上海网友转让900多张民国老底片的消息吸引住了。卖家称,这组底片中有关于孙中山奉安大典的影像记录。

“没准里面还有别的名人呢?”刘钢心里盘算着,却又拿不定主意,于是打电话请教博友中的摄影评论家鲍昆。“马上拿下!”鲍昆当机立断。

受到鼓励的刘钢次日一早便乘最早的航班飞抵上海,并以3万元的价码买断了全部老底片。

当晚,鲍昆等摄影圈的一帮朋友相约在一家餐厅等候刘钢。他们都是因在同一家网站“博联社”写博客而相识的博友。这家开始于今年1月底的网站,全部采用实名制,目前已有5000多注册用户。虽然注册数量并不算多,但聚集的大多是知识界、文化界一批颇有想法的人。

晚上10点多,刘钢带着底片从机场直接赶往餐厅。大家迫不及待地传看底片,发现内容大多是一些人的合影、旅行、活动、祭祖、结婚等等,也有一些风光图片,但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叫得出名字的人。原本吸引刘钢、鲍昆的“孙中山奉安大典”的底片,实际上还不到10张。

“当时其实有点失望。”杨浪说。这位财讯传媒集团的副总裁、地图收藏研究专家,也是刘钢的博友。

因为数量太大,涉及的时间、空间太芜杂,研究这组照片“笃定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为此,杨浪和鲍昆提出一个想法:把照片放到网上,利用互联网的平台,看看博友们能不能考证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

一番筹划之后,刘钢接受了这个建议。鲍昆马上利用个人关系,替刘钢联系了一位热心的图文制作公司老板,用最好的滚筒扫描设备,以最低的价格,将底片全部扫描并修复出来,为网络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随后,刘钢把部分底片陆续上传到博客上。博联社总裁、曾为新华社《环球》杂志总编辑的马晓霖,还专门在网站上制作了专题,取名为“碎片的拼贴,寻找老照片里的小历史”。

接下来,杨浪以一篇煽动性的博文“琢磨去吧”,掀开了这场网上考证的序幕。

“好几百张片子,80年前的事,传统方法考证起来必定让人犯晕。好在我们有老普、有兰草,有许多读书不辍、知识丰富的博友。当然我们还有互联网,有博联社,所以今天我们有发动群众,学术会战的条件。这就是现在大家见到这些照片小样的缘故了。”杨浪写道,“利用现代技术平台进行群体性的学术研究,一定是个好玩而又有很大意义的事……”

在杨浪的“煽动”下,博友张保田当天就做出了回应。他是中国长城学会理事,圈里的朋友都叫他“老普”。去年,他和一群长城发烧友就曾利用新旧照片比对的方法,考证出不少长城的老照片。

凭借老办法,老普轻而易举地拿出了第一个成果:那是编号51号老照片上的湖边宝塔。看到照片,老普第一反应就是西子湖畔的两座名塔,“雷峰塔肥,保亻叔塔瘦,不会就是保亻叔塔吧?”

老普上网一搜,找到很多保亻叔塔的新照片。新老照片一比照,确信是杭州西湖保亻叔塔无疑,其中有的连拍摄的角度都一样。

采用同样的方法,老普又一口气考证出511号老照片为虎丘,524号老照片可能为山东济南洛口黄河大桥。

博友们开始各显神通。仅过了一天,曾任《中国摄影报》新闻部主任的博友王端阳就加入进来。他找到自家三兄妹50年代初与颐和园铜牛的合影,考证出老底片中人物的一张“骑铜牛”照片,拍摄地正是同一处。

为了考证出另外几张照片是否也取景于颐和园,两位博友单补生和陈炎,在同一天分别去了颐和园,回来后先后发文论证。

博友们知识结构上的互补性,使一些鲜为人知的场景也被迅速“指认”出来。一个对轮船颇有研究的博友一眼就看出,某张照片的拍摄地是“轮船后甲板”。

“他可能只知道这一点,”杨浪笑言,“但没准刚好就是这幅历史拼图中不可或缺的那一小块。”

“这就是游戏的初始层次,”作为这场网上考证“总指挥”的杨浪事后评价,“研究难度并不大,很容易进入,大家玩得很开心。”

底片中的一个又一个景物,陆续被博友们辨认出来。可是,所有人对老照片中的人物关系仍然一无所知。已经被确认的场景、地点像一颗颗断了线的珠子,无序地散落在盘子里。

    这个叫何联第的人,与老底片中的主人公是什么关系

没多久,照片中的一些人物,在博友们口中有了固定的代号:“大家长”是一个始终穿长衫的矮个儿男子,从出现在照片中的频率和位置看,极有可能是这个家族的中心人物;“大奶奶”是一位身材瘦小、目光严厉、不苟言笑的女性;“电风扇”则是坐在电扇旁边的一个美艳妇人……

可是,他们究竟是谁呢?

杨浪和刘钢私下估摸,想大致弄明白这组底片的历史真相,至少要花上两三年时间。

然而一个叫许扬的博友,很快找到了突破口。这个40多岁的湖北宜昌电视台纪录片导演,“从小就喜欢猜谜语”。

“这一定是个好玩的游戏!”从第一眼看到这批老底片起,他便跃跃欲试,“并没有任何实际目的,而只是因为,有意义的事很多,有意思的事很少。”

许扬发现,在一张编号为129的照片上,有个坐在沙发上的小男孩。男孩背后的墙壁上挂着三个相框,最右边是“圣约翰大学堂文凭”。许扬请刘钢把底片局部放大,终于看到了文凭的全貌。

文凭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是大学名字的中英文和学校地点;中部是中英文毕业证书正文及时间;下部是教师、校长、学校的印鉴。

加入收藏 查看评论复制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