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记者 吴凤思 通讯员 高旭红)继非典之后,时隔17年,自然界的警钟再一次敲响了!根据病毒解析和流行病学分析,不仅SARS病毒始于自然界,甚至埃博拉以及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也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
为了让人们从内心深处自觉杜绝食用、非法交易野生动物,近日,广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推动移风易俗 从文化根源杜绝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行为的建议》报告。委员会建议,除了依靠法律手段外,还应通过“以文化人”,移风易俗,来提高国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呼吁:“以文化人”,双管齐下,防止交易“地下化”
为什么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之风屡禁不止?一边是条例严明的禁令,一边却是热火朝天的饕餮之宴以及不法分子残留给野生世界无尽的杀戮与破坏。
“根源还是思想意识不到位,如果要彻底根除这项陋习,还需要把人们心头的那颗‘毒瘤’清除掉。”广州政协文史委各委员们认为,法律法规已很明确,但民间违规食用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行为仍屡禁不止,主要是思想观念没有改变。
2月24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随后,广东率先修法跟进。3月9日,《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广东省人大官网挂出,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明确禁止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有关法律禁止食用的其他野生动物,并对违法食用行为大大提高处罚力度,食用者最高拟可罚款1万元。
3月11日,广东省检察院联合省公安厅等多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依法严厉惩治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的通知》,要求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走私珍贵动物及其制品,非法狩猎,非法经营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犯罪行为。
委员会表示,相信这些法律法规将会极大促进野生动物的保护进程。但如果不改变人们的观念习俗,在利益驱动之下,极易导致滥食、非法交易野生动物行为“地下化”,出现反弹。因此,他们发出呼吁,“除了强制性的法律手段,还要从文化上做出努力,双管齐下,推动全社会移风易俗,以文化人,转变人们陈旧愚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才能彻底解决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久禁而不止的问题。”
建议:强化宣传,,移风易俗,共促文明“新风尚”
“以文化人”如何才能让人们从内心深处自觉杜绝食用、非法交易野生动物?
委员会倡导,对传统文化要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要认真鉴别区分传统文化内容,从饮食文化上要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倡导“舌尖上的文明”,改变饮食误区和错误的价值观念,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丢进垃圾桶;还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尤其在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同时,推动野生动物繁育产业的健康发展,鼓励通过人工驯养、采用替代品等方式发展中医药产业,注重提高养殖技术、完善检疫标准。
没有欲望之需,就没有买卖与杀害。“只有公众转变了观念,崇尚科学,远离愚昧,拒绝食用、消费野生动物制品,才能真正保护好野生动物。”为此,委员会提出,科普的盲点往往是伪科学的阵地,要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加强以科学数据与实例向群众普及食用、接触野生动物的危害与风险,并积极向全社会提倡科学文明的饮食文化和中医药、养生文化,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在宣传上,委员会建议,以群众喜闻乐见、易入脑入心的形式进行推广宣传,利用儿童读物、影视动漫、游戏、童谣、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创作诗词书画歌曲等形式,加大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还要重点加大学校和社区的宣教工作,鼓励教育部门在学校中强制普及科学、健康、安全和生态保护意识的通识教育,将科学健康的饮食文化、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内容写入中小学教材。街道社区利用宣传板、广播、道德讲堂等方式进行宣传,让科学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此外,委员会还建议在法律法规中增加一些激励条款,鼓励全社会参与保护,媒体和公众有效监督,企业与社会公益组织积极参与相关公益活动,通过“以文化人”,移风易俗,让人们的观念一天天发生变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形成社会新风尚。
Copyright © 2002-2013 奇迹网页版私服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