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市场人士针对不同比例的持股比例,给出了细致的减持方案,比如持股超过1%但不超过2%,可以在两个90天内分两次集中竞价卖出,退出时间最快91天;超过2%但不超过4%,可将其中的2%通过大宗交易转让给接盘方,余下的通过集中竞价卖出,退出时间最快181天。同时,超过4%但不超过5%、超过5%但不超过7%、超过7%都可以相应地找到减持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定增股东的退出也带来了新增需求。在定增破发增多的背景下,投资者对于尽早获利了结有着更为强烈的诉求,因此通过大宗交易减持成为选择之一。并且,由于大量定增产品在新规下面临退出周期被迫延长的尴尬,特别是一些高杠杆产品迫切希望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以尽快归还优先级资金,从而降低杠杆,使得杠杆比例符合监管要求。
“如果从市场需求来看,大宗交易承接仍有很大的市场。”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减持新规实施后,如何找到对手方,特别是大宗交易(不到5%的股东)、协议转让(5%以上股东)的对手方,成为减持能否成功的关键。
针对市场需求,新规实施之后不久,就有不少大宗交易机构开始宣称在监管框架下提供“创新”的减持模式。但是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这些所谓的“创新”并不是找到了政策的“漏洞”,而是在交易对手资金上“做文章”,被拉长的资金退出期限也提升资金成本,这需要减持股东通过其他方式加以“补偿”。目前,已经有交易接盘资金要求上市公司股东在交易后,部分资金交还接盘方在一定期限内使用,有交易对手资金则要求上市公司股东方就其最终减持收益做出相关补偿承诺等等。但是这样的“创新”并非是对减持新规的“绕行”,而是在交易资金等方面的特殊安排。
当然,减持新规要求大宗交易接盘方持股6个月以上,这也让接盘方必然需要对折扣率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与减持方私下达成某种“默契”,以保证6个月之后的退出不至于亏损。但是,也有私募机构人士表示,对于一些大宗交易承接机构而言,迅速转型并不那么容易。因为此前的模式比较简单,基本上是标准化作业,而将来的“玩法”越发复杂,要以价值投资的思路重新建立起新的操作模式,,这对团队和资金都提出了挑战。
Copyright © 2002-2013 奇迹网页版私服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