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城市用地功能要求进行分类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在城市建设中落实声环境功能区管理要求,留出噪声防护距离,合理规划地面交通设施与邻近建筑物布局,从源头上缓解交通噪声污染对敏感目标的影响,从布局上避免噪声扰民。
(二)推进噪声达标区建设与管理
推进全市噪声自动监测站建设,推进城镇人居声环境质量改善示范工程和“宁静社区”示范建设。在巩固提升现有环境噪声达标区的基础上,扩展噪声达标区范围,到2020年,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95%以上。
(三)加强施工噪声控制
强化建筑施工噪声申报审批制度,严格审批夜间施工作业项目,减少夜间噪声污染。以噪声环境敏感区域与敏感时段为重点,加强市政建设、建筑工地、道路施工等噪声污染防控。强化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实施联合防控,有效减轻噪声污染。
(四)加强交通噪声控制
合理开展地铁、高架桥、铁路、机场快线、高速公路等沿线的隔声屏障建设,缓解交通噪声扰民问题。积极推动机动车噪声治理,强化城市禁鸣管理,加强重型机动车限速管制,倡导车辆低噪使用。
(五)加强社会生活噪声防治
以餐饮、宾馆、超市、娱乐场所等服务业噪声源为重点,加强对社会生活噪声源的监督管理,推动噪声达标排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声环境保护意识。
(六)加强工业噪声防治
强化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落实降噪隔音等措施。严格控制新增工业噪声源,限期治理噪声超标企业,查处工业噪声排放超标扰民行为,提高工业企业噪声源达标率。
七、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一)防控重点区域环境风险
开展江北新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按照省要求,开展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在环境风险集中的工业园区(或集中区),落实环境和安全距离防护,逐步搬迁风险敏感目标。
(二)防范重点行业环境风险
加强石化、化工行业环境风险防控,排除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使用及存储全过程风险隐患,健全环境监管及风险防范制度,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涉重行业环境风险防控,提高金属表面处理等行业环境准入门槛和环境安全水平,高标准建设全市表面处理中心,逐步推动涉重企业入园进区。加强对危废处置行业环境风险管控,强化贮存、处置的环境监管。
(三)防范重点企业环境风险
加强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建立重点环境风险企业数据库,2019年重点环境风险企业实现全部入库。推进企业环境安全达标建设,到2020年,较大及以上等级重点环境风险企业整改覆盖率达100%。推进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创建,2020年实现存量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二级标准化全覆盖。
(四)防范长江流域安全风险
开展长江沿岸危化品码头和储罐违法违规清理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清理、整治违法违规项目,关停、重组和升级一批长江沿岸危化品码头和仓储企业。规范沿江危化品码头运行管理,严禁新增危化品码头。强化长江水上危化品运输安全环保监管和船舶溢油、船载化学品泄漏风险防范,加强对船舶环境风险的监控,形成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危化品水路运输风险管控,推进危化品运输船舶加装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航运企业建设基于AIS或CCTV视频监控的自主监控平台。加强危化品道路运输风险管控及运输过程安全监管,推进危化品运输车辆加装全球定位系统。
(五)强化核与辐射日常监管
完善放射源使用、操作、安全保卫等制度和程序。对运行中含放射源的装置和场所,配置剂量监测和报警装置,并定期检验。完善辐射安全工作许可与资质管理。强化对放射性废源(物)的统一管理,确保100%安全收贮放射性废源,妥善处置放射性废物,最大限度降低环境风险。扩大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范围,优化监测点位和监测项目,完善监测方案。开展广播电视、移动基站等电磁辐射设施周边示范点监测,强化电磁辐射环境的监督性监测。
(六)加强环境应急协调联动
加强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完成沿江石化、化工、医药、危化品和石油类仓储、涉重金属和危险废物等重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加强涉危涉重企业环境管理,沿江涉危涉重企业完成基于环境风险评估的应急预案修编,开展电子化备案试点。完成环境风险预警防范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完成危险废物处置社会化环境应急救援处置队伍组建。推动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强化辐射事故应急能力建设。
第四节 积极倡导生态生活
一、提升城乡绿化品质
(一)实施绿化造林
以“三沿五片”(沿路、沿水、沿园区和美丽乡村五大示范片区)为重点,实施新一轮城乡绿化行动计划,建设生态绿色廊道。大力实施森林抚育,加快低效林改造,提高森林资源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完善提升沿江、沿河、沿湖水源涵养林建设质量。完成环紫金山绿道、明城墙周边绿道、外秦淮河周边绿道、滨江风光带绿道、环青龙山绿道、牛首云台绿道等一批绿道建设。构建沿江绿色生态屏障,修复或恢复沿江湿地。推进南京化工园、金陵石化、梅钢周边生态隔离带等工业生态防护林建设。到2020年,完成绿化造林2600公顷,森林抚育4000公顷,新增绿道860公里,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1%。
(二)优化公园绿地景观
高规格打造具有南京人文特色的园林精品工程,提升绿色内涵,彰显南京“山水城林”特色。打造一批公园绿地景观节点,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项目。实施游园绿地建设,有效填补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盲区,构建城市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到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73平方米。
(三)实施矿山复绿工程
治理矿山地质环境,2020年底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积达500公顷,基本完成主城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矿山复绿,对废弃露采矿山采取整治、复垦、复绿及景观修复等措施,恢复山体原有生态功能。
二、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一)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推广绿色建筑,以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机构、保障性住房等为重点领域,强化绿色建筑管理。以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为重点,实施能效提升工作。到2020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80%,城镇新建民用建筑95%以上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江北新区核心城区新建建筑全部实施节能65%设计标准,城镇新建建筑全部达到一星绿色建筑标准,35%达到二星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创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二)美化提升市容环境
Copyright © 2002-2013 奇迹网页版私服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