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大气和水等环境信息公开、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监管部门环境信息公开,健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健全环境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群众依法有序行使环境监督权。建立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和举报制度,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确保环境信息公开率100%。
四、健全后果严惩制度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完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评价体系、考核机制和激励办法,实施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评价办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实施能耗强度、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目标分解考核考评机制。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特点,实行差别化考核政策。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全面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全面推开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超过21%。
五、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一)落实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
贯彻执行省政府出台的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实施市对区总量挂钩财政政策。各区(园区)根据辖区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总量向市财政缴纳费用。市财政根据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和省财政返还、奖励资金情况向区、园区财政返还一定比例,返还资金和奖励资金专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
(二)实施差别化电价、水价和排污权价格政策
严格落实差别电价、惩罚性政策,对水泥、钢铁等行业实行差别电价,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实行惩罚性电价。严格落实差别化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政策,全面执行超计划取水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费制度,实施惩罚性的征收标准,取用水单位超计划取用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对超计划取水部分,按照累进加价原则分四档加收水资源费;对重污染企业实施差别化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根据省部署,落实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价格政策,进一步规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价格行为。
(三)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全面落实《南京市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完善年度市级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分配管理方案,逐步建立与本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充分利用南京市生态功能区空间信息管理平台,持续优化完善生态功能区补偿监管和工作动态监测等功能,对生态补偿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强化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建立全市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四)健全环境污染责任险和环境信用评价制度
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定期更新风险源目录,做好重点环境风险企业“应保尽保”工作。将“绿色保险”纳入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体系。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信用评价结果应用于差别水价、差别电价、企业创先评优及银行征信系统等应用领域。
(五)健全绿色信贷机制
鼓励商业银行开发专门的绿色金融产品。鼓励我市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发行绿色企业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开展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增强服务生态环保项目和企业的能力。
六、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一)全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根据国家、省要求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进一步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制度、价格制度以及资金使用制度。新、改、扩建项目新增排污权原则上通过排污权交易的方式取得。
(二)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
采取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推进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公用设施改革,加大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支持力度,突出政府投资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以PPP等不同形式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探索排污权抵押等融资模式。
第六节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一、加快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一)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健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网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把生态文明知识和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拓宽生态文明社会化宣传教育渠道,依托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互联网新媒体,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式,扩大不同类型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展示基地建设,实施针对不同对象的环境培训,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态文明宣传活动。
(二)弘扬培育特色生态文化
延续生态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古都风貌,保护南京“龙蟠虎踞”的山水环境及空间形态、“环套并置”的历代都城城郭、历史轴线、街巷格局和人文脉络;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有效保护与传承金陵刻经、南京云锦、南京金箔等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生态文化品牌,加强对生态文化创作的引导,加大对生态文化产品的开发支持力度,打造以南京云锦、金陵剪纸、雨花石艺术品、秦淮灯彩等传统工艺品为依托的文化产品品牌,培育一批社会影响大、示范效应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镇、村和生态文化片区。
(三)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加大对绿色低碳消费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载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提高公众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意识。建设、打造一批文化馆、科普馆、展览馆和博物馆等生态文化设施和环境教育设施基地,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加强生态文化整理,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和党政干部培训体系中。加强企业生态环境法律和知识培训,提高企业生态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到2020年,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保持100%,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达到90%。
二、推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一)深入推进公众参与
Copyright © 2002-2013 奇迹网页版私服 版权所有